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只是美丽传说
自从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”的主张,被汉武帝采纳之后,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和吹捧,以致于使得春秋时期齐放的百花渐渐枯萎凋零,使得战国时期争鸣的百家,渐渐偃旗息鼓。而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,奉为“至圣先师”,把其弟子记下的、据说是他的所言所论,奉为圣经宝典,鼓吹为民族文化,影响了中国两千年。
但是,在中国历史上,还有一个人,一个挂着“狗头”的招牌、却卖着“羊肉”的人。这个人,在武臣专权、*变迭起的五代十国时期,应势而动,应潮而生,谋划出一个大宋王朝。然而,由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,有悖于儒家的“三纲五常”,道学先生的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从而使得他不得不挂上一只“狗头”,称自己是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。他的这句话,近年来又被媒体大肆宣扬,甚嚣尘上,大有唯《论语》而不能治国家,唯《论语》而不能平天下之势。孰不知,这是他不得不为之的弥天大慌。
这个人,就是被史学家誉为北宋初期杰出的*治家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、史学典籍称之为一代名相——赵普。
赵普,字则平,生于公元922年,卒于公元992年,曾辅佐过宋太祖、宋太宗两位皇帝,三度出任宰相,活时封侯,死后封王。其曾祖、祖父乃唐末时期的县令、司马,父亲是五代时期的州官,是典型的“官二代”。史书说他“足智多谋,读书甚少”,但凭假“官二代”的身份,20岁当上了节度使的从事、*事判官,后又给地方长官当幕僚,主*一方的刑狱。用现在话说,他当过*事参谋,做过*事法庭的法官,给地方长官做过秘书,当过中级法院的院长。但是,自从他计谋“*袍加身”,发动“陈桥兵变”,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之后,先是为巩固太祖君权而提出“稍夺其权、制其钱粮、收其精兵”的一整套加强君权、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*策与策略,导演了一出“杯酒释兵权”的好戏;后是在错综复杂的皇室纷争中,审时度势,夤缘附骥,弃“父死子继、立嫡立长”的传位制度于不顾,推出了一个“兄业弟承”的先例,抛出一个
金匮之盟
的伪证遗诏,给后人流下了
烛影斧声
的疑案,确保了他在大宋王朝中的“不倒翁”地位。
而赵普之所以对外声称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南宋文学家罗大经编写的《鹤林玉露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:
“赵普再相,人言普山东人所学止《论语》……太宗尝以此论问普。普略不隐,对曰:‘臣平生所知,诚不出此。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,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。’”
事实如此吗?翻开儒家的圣经宝典就会找到答案。
《论语》的开宗明义就说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”孔子还说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“克己复礼为仁”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也就是说,一个人的社会地位,自其出生之日起就已自然形成,终生不得逾越,否则就是不仁之举,不义之举,不礼之举;也就是说,利要服从义,要重义轻利,要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理念,而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,就会破坏等级秩序,就会犯上作乱;不能克制自己,不按礼数的要求去做,则是不仁,所以要做到“不合于礼的不要看,不合于礼的不要听,不合于礼的不要说,不合于礼的不要做。”而不仁、不义、不礼之举,都是孔子以及儒学后辈深恶而痛绝的事情。
但是,赵普在后周世宗去世,其遗孀辅佐幼主之时,并没有贯彻“以*为德”“道之以*”的儒家思想,而是认为“天子,兵强马壮者当为之,宁有种乎?”反其道而行之,计谋“*袍加身”,发动“陈桥兵变”,拥戴强者建立了大宋王朝。有悖于“三纲五常”而导演了“杯酒释兵权”,有悖于《论语》所再三强调的秩序,开创“兄业弟承”之先河,制造一个“金匮之盟”的假诏而被儒家后代视之为小人……所以,在他从*的五十年中,根本没有“三纲五常”的概念,没有儒家的循规蹈矩,而是发挥自己的才智,随波逐流,见风使舵,游走在强权体制下,游走在多变的君主威严下,既维护着君权的统治,又保住了自己的地位。
而之所以盛传赵普“所学止《论语》”,以笔者看来,一是赵普官居宰相,权倾朝野,是势利之人牺牲个人品格的趋奉;二是儒家后人为抬高儒术而牵强附会。不足以信。至于“太宗尝以此论问普”一说,更值怀疑,怀疑太宗与赵普的对话,是否真实。特别是赵普的“略不隐”,更值怀疑。试想,君臣二人对话,皇帝问“你的智慧哪里来?”若赵普说“我的智慧来自于我的聪明。”岂不要掉脑袋?而要说“我的智慧来自于诸子百家”,岂不是自己说自己授命于旁门邪道?同样也会掉脑袋。所以,他略以思考,说自己是从《论语》中学来的,以视自己的韬略来自于正统的“大一统”“天人感应”。这一点,元代的*治家、*事家、史学家脱脱在《宋史
#8226;赵普传》也提出了怀疑。脱脱在《宋史
#8226;赵普传》中说赵普:
“少习吏事,寡学术,及为相,太祖常劝以读书。晚年手不释卷,每归私第,阖户启箧取书,读之竟日。及次日临*,处决如流。既薨,家人发箧视之,则《论语》二十篇也。”
也就是说,赵普年轻时熟悉法律,但没有学问,等做了宰相后,宋太祖经常劝告他读书。到了晚年才“手不释卷”“阖户启箧”。而“阖户启箧”说是他读书时,要关门闭户,偷偷摸摸地去读,以至于他读的是什么书,看得是什么卷,只有天知道,地知道,他本人知道。只是在他死后,家人发现他的书箱里只有一部《论语》。
所以,所谓的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是势利之人的以讹传讹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标榜,是赵普给世人撒下的一个弥天大荒,留下的一个美丽的传说!
相关美文阅读: